- 王玉括;
1955年8月,从芝加哥来到密西西比州玛尼镇的十四岁黑人少年埃米特·提尔因没有遵从南方的社会规范,被私刑处死,全部由白人组成的陪审团宣布两名重要犯罪嫌疑人无罪,引发社会关注,成为民权运动的导火索。非裔美国作家以文学再现的方式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事件,主要围绕四个核心主题:重视埃米特的替罪羊身份;激发社会抗争意识;反思美国南方的主流“性”话语;揭露美国白人文化的伪善。非裔美国作家对埃米特·提尔私刑案的反复书写体现了文学参与社会进程、服务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动性。
2025年04期 No.315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30 ] - 宋赛南;
地理制图并非简单地复制世界,而是具有政治属性,关乎族群生存。美国印第安诗人黛博拉·米兰达的《印第安地图学》从印第安女性所遭遇的性暴力“伤痕”切入,揭示印第安女性身体与印第安北美地图的紧密交织,进而发掘和复兴了以“打开的手”和“脸朝下睁眼漂浮于水面”为象征符号的印第安传统地图学知识。前者象征以开放的心态重建人与人的联结;后者象征以融合的姿态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系。二者分别体现了印第安传统地图学对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看重。借此,浸透殖民思想、试图根除印第安人及其地图学知识的白人地图学无处遁形,米兰达的地图书写走向地图政治,实现了对印第安失地的想象性收复,亦呼应了印第安传统地图学对政治关系的重视。
2025年04期 No.315 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33 ] - 王增红;
2024年初,电影《美国小说》的成功使原著《抹杀》这部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性的小说再次成为美国文化界关注的焦点。以一个黑人中产阶级作家不得不逆向冒充才能实现作品发表的故事为载体,《抹杀》尖锐地讽刺和批判了当今美国文学与文化生产机制基于荒谬的真实性标准,即以市场为导向将黑人身份局限于充满暴力和贫穷的城市底层形象,商品化黑人的苦难,并以身份政治为名对黑人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强加刻板化的创作期待,从而压制黑人作家的创作自由。《抹杀》引导读者反思其错误的阅读行为,正视当代黑人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声音被边缘化和被抹杀的现象。
2025年04期 No.315 2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下载次数:18 ] - 李思;
唐·德里罗的小说《达阵区》将橄榄球表现为一个“系统综合体”,通过考察球队成员间组织原则的变化及其后果,在橄榄球与共同体构型之间建立起深层隐喻关系,以此反思美国社会内部的重重矛盾。在德里罗看来,单纯追求有机体的形式而摒弃情感内核的简化原则,容易催生排斥差异的系统暴力,而由此激化的种族矛盾将以自愿隔离和自我审查的方式动摇“共同”的基础。橄榄球的游戏化扭转了僵化的组织结构,使个体进入更广泛的情感连接,在差异性和同一性的辩证关系上重建共同价值。橄榄球系统不断“解域—再结域”的历史循环恰好表明,共同体并非固定构型,能在建构、反思和重构的过程中走向完善。德里罗由此表达了对重塑理想美国的期盼。
2025年04期 No.315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下载次数:28 ] - 张玉婷;
本文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母亲”与“鱼”的类比入手,探究作品潜藏的优生学内涵。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优生学家关于人口繁衍和白人生育率问题的讨论及其国内反避孕堕胎法案的实施背景,论文认为福克纳用“鱼”的意象比拟生育多子的艾迪,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普遍将女性视为肩负人口繁衍职责的原始生殖动物的本质论观念,揭露了此观念联合优生政策对女性生育行为的干预和规训。由此看来,作品中艾迪对“母性”的控诉和抵抗,既构成了对基于生物学本质论的美国人口繁育政策的勇敢抗争,又彰显出福克纳本人对相关政策的质疑及其对个体隐私和性自由的诉求。
2025年04期 No.315 4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次数:35 ] - 王如;
以往对《喧哗与骚动》的研究大多观念性地看待甚至忽视文本中的听觉意象。本文采用一种建立在现象学阐释传统之上的具身听觉阅读方法,从小说叙述话语、人物意识、场所氛围入手,探索听觉经验如何影响康普生一家的个人命运并引发家庭悲剧。叙述话语中存在语言符号之外的听觉意象,它在与运动意象的互动中显示出不同叙述者的主体性特征。作为大脑在不同倾听方式下对听觉对象的表征,听觉意象呈现出分辨度低、响度过大、保真度过高、感应力强等特征,这些误差暴露了人物意识中深层的情感和欲望。听觉意象营造了“康普生老宅”的幽灵氛围,要求在场的人投身于它的悲情,一家人对这种纠缠状态的拒斥导致了家庭的情感冷漠、间性经验缺失。
2025年04期 No.315 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下载次数:63 ] - 陈越;
男性衰老是罗斯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在小说《凡人》中,罗斯延续了以往对男性衰老困境的关注,同时将笔触延伸至老年关怀这一备受瞩目的时代议题。通过医疗关怀、女性关怀和群体性关怀的视角,小说揭示了当代美国男性衰老的复杂面貌,包括身体机能衰退、性别认同危机以及社会关系的变动。书写衰老,即在书写个体靠近死亡的过程。小说突出生命的有限性,引导读者思索关怀之于临终者的意义。借此,罗斯推动着我们重新审视在世俗化的现代社会中关怀所承载的丰富内涵与潜能。
2025年04期 No.315 7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下载次数: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