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王佐良先生逝世三十周年

  • “还有大千世界在呼唤着我……”——纪念王佐良先生逝世三十周年

    陆建德;

    王佐良先生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五个主要领域均有杰出贡献,这在外语界是绝无仅有的。他的学问和批评的敏感性往往被归功于清华、西南联大和牛津,但是在他自己心目中,他的中学教育奠定了他各方面知识的基础,甚至更为重要。本文受此启发,重述了王公在武昌文华中学的求学经历并重点介绍了该校图书馆——中国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王公对图书馆怀有的深厚感情起源于此。作为现代诗人、翻译家,王公对语言文字的复合性深有体会,他提出的契合的观念挑战了本质主义的文化想象,与当代文论中“迁徙”“杂糅”等关键词形成互动、对话,这是王公为当下文论界设下的前沿议题。

    2025年03期 No.314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下载次数:28 ]
  • 王佐良教授论外国文学史写作的中国模式及其现实意义

    杨国斌;

    王佐良教授在写作《英国文学史》(1996)系列著作的过程中,对于如何创建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外国文学史模式进行了长期探索。他在写于1987年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序言中,将其外国文学史观归纳为叙述性、阐释性、全局观、历史唯物主义观和文学性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论述,触及21世纪以来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所争论的诸多问题,具有深刻的前瞻性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回顾王佐良教授有关英国文学史写作和西方新文论的论述,然后通过梳理近二十年来西方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有关“后批评”和“描述的转向”的讨论,把王佐良教授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思想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和历史时空中,来探讨其学术思想的普遍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5年03期 No.314 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下载次数:16 ]
  • 从德洛尼《纽伯利的杰克》看弥尔顿《失乐园》的现代性——为纪念王佐良先生逝世三十周年而作

    郝田虎;

    弥尔顿不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最后一个巨人”(王佐良语),而且是现代世界的第一个思想巨人和文学巨匠。本文根据王佐良的“契合”观念,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即伊丽莎白时代通俗小说、托马斯·德洛尼的《纽伯利的杰克》来探讨《失乐园》的现代性。两位作家通过类似的文学手法——戏剧手法和心理现实主义等,进行了叙事实验和文类实验,从而分别创造出了原始小说和心理史诗等现代新文类。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努力拓宽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研究领域。

    2025年03期 No.314 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下载次数:47 ]
  • 斯人斯文:王佐良先生的莎学研究及其当代价值

    冯伟;

    无论是就其理论前瞻性、开拓性,还是文本细读之精湛,王佐良先生的莎学力作《莎士比亚绪论:兼及中国莎学》都足以比肩英语世界的一流著作。其中,莎士比亚的诗剧样式,乃至人类语言的表达力,是王佐良先生探究一生的话题。关注人类语言的表达力,以及语言背后的主体间性与意义世界,回归那些不言自明的常识,对于AI数智时代的中国莎学研究,是一个更加紧迫和刻不容缓的任务。莎学研究应面向未来,面向人类生命潜在的创造力,面向我们赖以生存的价值和精神世界。也许,这才是王佐良先生的莎学批评思想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2025年03期 No.314 3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下载次数:29 ]
  • 王佐良翻译思想及当代价值

    张生珍;

    王佐良先生写诗、译诗、品诗,在探究中西文明互鉴过程中提出,研究一国对外国文学的反应能够更好地理解一国本身,并在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文体适当、文化融合、关注读者”等翻译原则。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成果和文学研究成就相得益彰,其翻译思想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联通、交往日益密切的语境下依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文本选择和翻译实践上,他注重将我国文化与经典推向世界,强调对原文本精透的研读与把握,重视原语和目的语的双重文化语境,关注目标读者的期许和接受。在机辅翻译日渐普及、对翻译人员学术及实践能力要求日渐增高的当下,在学术外译、中国文学走向海外成功之路的探索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回望和再探王佐良先生的学术与人生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2025年03期 No.314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下载次数:37 ]
  • 象征派、现代派与中国古诗——王佐良诗歌创作中的中西融合

    胡玉明;

    王佐良的诗歌创作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成果。他借助西方现代主义的视角与技法,突破传统诗歌的表达框架,以“烦腻”为情感线索,细腻呈现时代变迁下个体的复杂心境。艾略特、奥登等人的创作理念与手法,为他提供了创新的灵感;而燕卜荪的语义分析方法,则深化了他对诗歌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与此同时,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他创作的根基,其丰富的意象、独特的韵律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他的诗歌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民族认同感。这种中西合璧的创作,使他的诗作成为沟通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诗艺的桥梁,为后来者探索多元文化下的诗歌创作提供启迪。

    2025年03期 No.314 5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33 ]

理论

  • 认知文学批评实践的风险评估

    于雷;

    认知文学批评作为跨学科方法论为文学批评传统注入了新活力,在考察阅读行为与文学生产中的人类心智活动方面颇具建树,但也可能在术语置换、隐喻投射和历史介入等局部环节陷入潜在风险。本文考察当下国际认知文学研究领域相关专家的学术样品,着重聚焦:(1)科学术语的使用限度;(2)理论嫁接的隐喻尺度;(3)认知结构的历史维度;以期对认知文学批评实践中的潜在风险加以规避。

    2025年03期 No.314 6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31 ]
  • 从“他者间性”走向“系统关系体”

    李阳;

    当下的“共同体”研究多遵循“主体间性”思路,通过赋予人以“主体性”,形成交流、互信、平等、对话的“同质交往”的“聚合型模式”,进而处理文本空间中不同地域、阶层、族裔的身份差异和重塑问题。但“聚合型模式”易被解构主义消解主体性进而动摇其理论基础。在后现代语境中,他者却不断“逃逸”,试图以其绝对性抵抗同质力量,又易落入虚无主义的陷阱。为解决共同体和绝对他者之间的悖论,可通过“他者间性”重新审视共同体结构,建构“异质共在”的“离散型模式”。此模式可让他者从同一的主体本体论、归一的叙事模式和统一的审美标准中逃离,在使他者充分保持差异化与多样化的同时导向“系统关系体”。

    2025年03期 No.314 8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下载次数:75 ]

西方文论关键词

  • 族裔批评

    赵雪梅;

    20世纪60年代末,“族裔批评”随着民权运动的兴起盛行于美国族裔文学研究领域。作为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现当代流派与运动”之一,族裔批评不仅为族裔文学研究提供方法策略与理论视角,也是对族裔文学普遍规律的提炼与共同特点的总结。族裔批评的目的并非族裔文学研究本身,而是切实提升族裔文学的地位。族裔批评包括“双重意识”“边界”和“离散”等核心概念,其理论观念呈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多元杂糅性、跨学科性、争鸣性以及鲜明的个性等特点。随着族裔文学研究的推进,族裔批评终将克服过于偏重内容研究的弊端,在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继续扮演其重要角色。

    2025年03期 No.314 9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下载次数:82 ]
  • 新奇

    王爽;

    “新奇”作为科幻小说之于其他文类的区别性范畴,虽然生成于审美领域,却有着“真”的本质和“善”的诉求,从而具有技术、伦理和隐喻三个维度。新奇的三个维度将科幻小说界定为兼具美学与社会学意义的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实体。本体论层面,新奇的技术维度规定了科幻小说的技术本质,为科幻小说的技术伦理意蕴奠定了认知基础;价值论层面,新奇的伦理维度澄清了科幻小说的技术伦理意蕴始源;方法论层面,新奇的隐喻维度揭示了科幻小说技术伦理意蕴的作用机制。新奇使人类的技术梦想和梦魇作为质料向美的形式生成,以铸就人类世时代克服技术异化的利器。

    2025年03期 No.314 105-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下载次数:56 ]

文化研究

  • 纳博科夫的流亡与写作:一个移动性视角

    郑燕;

    作为一个开放性概念,“移动性”在纳博科夫的人生和写作中是一种典型经验和诗学隐喻。本文把纳博科夫的流亡生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截取作家不同体裁的文本断片或侧写其博物学研究兴趣,尝试从一个移动性视角加以综合考察。三个阶段大致对应作家在三个物理空间画出的“圆形”旅行路线,同时也契合其文学创作模式中的正题—反题—合题这一螺旋式上升结构。从现代主义的流散书写到主观现实主义的创新实践,再到拓展叙事边界的超越性自我表征,纳博科夫不同体裁的写作在形式上持续变化,其思想也随着空间位移而不断深化,因此文本内外的纳博科夫都为移动性理论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

    2025年03期 No.314 11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100 ]
  • “我们和这顿饭有关系”:金索弗的食物情感

    李芳;

    芭芭拉?金索弗在其回忆录《动物、蔬菜与奇迹:一年的食物生命》中通过一年的食物实验叙事,将读者的注意力转向食物并力图通过与食物建立情感来重建人与食物间的关系,为解决工业化食物生产带来的环境与健康问题寻找出路。金索弗的食物书写聚焦于身体感官与食物生命之间原初的联系、食物本土消费带来的人与土地和社区的情感联系、食物的故事性带来的情感记忆三个维度,呈现了食物生命具有的情动性。金索弗的本土食物实验表达了作家兼具理想主义与实践精神的社会关怀,其食物书写成为美国食物本土化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年03期 No.314 130-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83 ]
  • 阿尔弗雷德·雅里的“荒诞玄学”

    李佳颖;

    “荒诞玄学”是西方现代戏剧史上的颠覆之作《愚比王》的作者阿尔弗雷德·雅里创造的理论,也是他全部作品的精神基石。这一充满滑稽色彩的学说摈弃了普遍共识和实证主义,用想象的语言和事物之间基于语言潜能的非理性联系重新认识和建构世界。荒诞玄学具有双重内涵:它既有着精英反叛主流和大众的先锋精神,又带着顽童调侃教条和经验的游戏精神;这两种精神和谐地交织在他的戏剧与小说中,从而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法则,呈现出一种以“对立的统一”为核心的超越时空界限的“永恒性”。

    2025年03期 No.314 142-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34 ]
  • 《彼得罗夫流感》中的奇幻元素与现实书写

    刘佳宇;

    在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中,隐藏着一条强调奇幻元素的线索。它以全新的形式揭示出作家如何深度介入社会现实,构成了俄罗斯作家重新思考和理解现实的一种美学方案。《彼得罗夫流感》正是一次借助奇幻来重新思考苏联历史、俄罗斯现实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当代文学实践。萨利尼科夫通过流感营造出今昔交错的奇幻性时空结构,并以此隐喻当代俄罗斯社会意义感缺失的集体精神状态。这既是苏联历史带来的创伤性后果,也催生出社会文化层面的怀旧情绪。在“魔幻历史主义”的创作策略下,朝向苏联的怀旧情绪将两个断裂时空联结在意义再生的文本场域之中。对奇幻元素的运用是俄罗斯作家独特现实观的表征,萨利尼科夫的创作深刻反映了这一文学传统。

    2025年03期 No.314 153-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下载次数:79 ]
  • 蒙格·贝迪“殖民地四部曲”的反殖民书写

    石琳;

    “殖民地四部曲”是蒙格·贝迪(Mongo Beti)反殖民书写的代表作,描摹了新旧交接的非洲社会。贝迪在“四部曲”中围绕文化身份与社会结构,剖析了殖民地独立前夕的主要矛盾,这些矛盾源于部族社会的固有问题与外部势力的持续干预。贝迪在号召反殖斗争的同时,也呼吁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他对殖民地现实的叩问体现了锐利的内部视角与“反思式”的批判理念,表达了独立性、公民性与现代化的政治愿景。然而,他对社会组织结构的辨析暗示了对非洲独立与民族国家的悲观心态,这种悲观源于外力主导的社会转型与非洲民族复兴理想之间的错位。

    2025年03期 No.314 166-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37 ]

书评

  • 如何将新物质主义应用于文学批评实践——评《新物质主义文论:人类世的文学批评概念》

    韩启群;

    作为国内外首部以“新物质主义文论”为标题的学术成果,2024年出版的《新物质主义文论:人类世的文学批评概念》不但呈现了西方学者将新物质主义应用到文学批评实践中的最新探索,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近年来受人类世危机语境所牵引的西方文论发展的前沿动向。本文首先追溯新物质主义思潮延展至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脉络,为定位该书在新物质主义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提供坐标参照;其次聚焦新物质主义核心概念“纠缠”与“思辨”,结合批评个案分析,展示该书所呈现的新物质主义文学研究的丰富潜力。最后,从副标题“人类世的文学批评概念”入手,勾连该书所对应的人类世语境指向,立足中国学者立场和时代危机语境评析新物质主义文论构建的价值和意义。

    2025年03期 No.314 17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11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