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建德;
王佐良先生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五个主要领域均有杰出贡献,这在外语界是绝无仅有的。他的学问和批评的敏感性往往被归功于清华、西南联大和牛津,但是在他自己心目中,他的中学教育奠定了他各方面知识的基础,甚至更为重要。本文受此启发,重述了王公在武昌文华中学的求学经历并重点介绍了该校图书馆——中国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王公对图书馆怀有的深厚感情起源于此。作为现代诗人、翻译家,王公对语言文字的复合性深有体会,他提出的契合的观念挑战了本质主义的文化想象,与当代文论中“迁徙”“杂糅”等关键词形成互动、对话,这是王公为当下文论界设下的前沿议题。
2025年03期 No.314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下载次数:28 ] - 杨国斌;
王佐良教授在写作《英国文学史》(1996)系列著作的过程中,对于如何创建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外国文学史模式进行了长期探索。他在写于1987年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序言中,将其外国文学史观归纳为叙述性、阐释性、全局观、历史唯物主义观和文学性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论述,触及21世纪以来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所争论的诸多问题,具有深刻的前瞻性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回顾王佐良教授有关英国文学史写作和西方新文论的论述,然后通过梳理近二十年来西方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有关“后批评”和“描述的转向”的讨论,把王佐良教授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思想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和历史时空中,来探讨其学术思想的普遍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5年03期 No.314 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下载次数:16 ] - 郝田虎;
弥尔顿不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最后一个巨人”(王佐良语),而且是现代世界的第一个思想巨人和文学巨匠。本文根据王佐良的“契合”观念,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即伊丽莎白时代通俗小说、托马斯·德洛尼的《纽伯利的杰克》来探讨《失乐园》的现代性。两位作家通过类似的文学手法——戏剧手法和心理现实主义等,进行了叙事实验和文类实验,从而分别创造出了原始小说和心理史诗等现代新文类。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努力拓宽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研究领域。
2025年03期 No.314 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下载次数:47 ] - 冯伟;
无论是就其理论前瞻性、开拓性,还是文本细读之精湛,王佐良先生的莎学力作《莎士比亚绪论:兼及中国莎学》都足以比肩英语世界的一流著作。其中,莎士比亚的诗剧样式,乃至人类语言的表达力,是王佐良先生探究一生的话题。关注人类语言的表达力,以及语言背后的主体间性与意义世界,回归那些不言自明的常识,对于AI数智时代的中国莎学研究,是一个更加紧迫和刻不容缓的任务。莎学研究应面向未来,面向人类生命潜在的创造力,面向我们赖以生存的价值和精神世界。也许,这才是王佐良先生的莎学批评思想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2025年03期 No.314 3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下载次数:29 ] - 张生珍;
王佐良先生写诗、译诗、品诗,在探究中西文明互鉴过程中提出,研究一国对外国文学的反应能够更好地理解一国本身,并在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文体适当、文化融合、关注读者”等翻译原则。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成果和文学研究成就相得益彰,其翻译思想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联通、交往日益密切的语境下依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文本选择和翻译实践上,他注重将我国文化与经典推向世界,强调对原文本精透的研读与把握,重视原语和目的语的双重文化语境,关注目标读者的期许和接受。在机辅翻译日渐普及、对翻译人员学术及实践能力要求日渐增高的当下,在学术外译、中国文学走向海外成功之路的探索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回望和再探王佐良先生的学术与人生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2025年03期 No.314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下载次数:37 ] - 胡玉明;
王佐良的诗歌创作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成果。他借助西方现代主义的视角与技法,突破传统诗歌的表达框架,以“烦腻”为情感线索,细腻呈现时代变迁下个体的复杂心境。艾略特、奥登等人的创作理念与手法,为他提供了创新的灵感;而燕卜荪的语义分析方法,则深化了他对诗歌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与此同时,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他创作的根基,其丰富的意象、独特的韵律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他的诗歌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民族认同感。这种中西合璧的创作,使他的诗作成为沟通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诗艺的桥梁,为后来者探索多元文化下的诗歌创作提供启迪。
2025年03期 No.314 5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