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编辑部与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物与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

 

        2019年4月20日至21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编辑部与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物与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全国近八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两百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大会。开幕式上,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杨连瑞教授和《外国文学》主编金莉教授分别致辞。金莉教授简要梳理了中西文化传统中与物相关的思想观念,生动阐发了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又对会议的具体讨论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在大会主旨发言中,北京大学高峰枫教授从藏于大英博物馆的狮身人面带翼石像谈起,追溯了以莱亚德为代表的19世纪英国考古学家对亚述文化遗址的发掘过程,结合罗塞蒂的《尼尼微的重负》一诗,从古物的发掘、运输、收藏和接受等角度,反思了古物的历史话语构成及其中隐含的意识形态纠纷。清华大学汪民安教授着重探讨人与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从“礼物”“商品”“艺术作品”三类物的现象分析出发,结合毛斯、马克思和本雅明的相关论述,梳理了人对物的三重神秘崇拜,并以“光晕”为例展现了人与物之间互相回眸的可能性。四川大学王晓路教授深入考察了欧洲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罗曼司文学书写的发展流变与彼时物质生产与流通之间的密切关系,借此阐明了书写的物质条件与其文类功能之间的深刻关联,揭示了文学文本特质和文化功能所蕴含的物质性。通过对读D. H. 劳伦斯的散文《夜莺》与济慈的诗作《夜莺颂》,清华大学陈永国教授生动展示了诗的多维空间和物的认知深度,揭示出感知原初事物的诗意方式,并强调经由此种诗意方式才能捕捉物的最初形象和人对物的最初感知,弥合语言表达与原初事物之间的间隙。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炳钧教授纵向梳理了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不同历史时期对物的不同认识或反思,描绘了物从直观的观察对象转变为认识客体、从形而上的精神载体转变为崇拜对象的思想图景以及相应的历史语境,着重分析了20世纪以来物的研究在哈拉维和拉图尔等人影响下发生的范式转换。中国海洋大学张小玲教授结合卢卡奇、巴赫金等人对“小说”的认识,确定了村上春树“物语小说”在日本文学传统“物语”体裁中的位置,深入分析了前者的两重突出特点和破绽,点明村上欲以“物语小说”解决现代性基本危机所面临的思想困境。在当日下午举行的十场分论坛和两场研究生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物的美学,物的多样性,物与新媒体、地域、符号,物与文学语言及图像,中外文学的物质性、社会性与历史性,英语文学中的空间、物质与政治身份,英国文学中的物,美国文学中的物,德国文学中的物,东方文学中的物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研讨会于21日上午圆满闭幕。

上一篇:【会议通知】多丽丝·莱辛百年诞辰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

下一篇:“多丽丝·莱辛研究与教学——多丽丝·莱辛百年诞辰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在京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