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诗性重构与历史哲思:雨果作品中的拿破仑战争

    车琳;

    雨果是19世纪书写拿破仑战争笔墨最多的法国作家之一,从少年诗歌习作到晚年的长篇小说,他将个体经验和情感融入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叙述和思考之中。雨果诗歌中的拿破仑形象经历了从暴君到民族英雄的转变,《悲惨世界》中的滑铁卢战役书写充分展现了诗人出身的小说家为叙事体裁所赋予的抒情性、史诗性和哲理性,其中的反思超越了英雄崇拜情结和民族主义。雨果将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军事失利视作欧洲人开启和平、进步、文明社会的转机,体现出对欧洲命运和人类文明进程的深思。

    2025年05期 No.316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下载次数:74 ]
  • 厌女表征下的社会政治寓言——巴尔扎克《朗热公爵夫人》中的女性身体书写

    沈亚男;

    《朗热公爵夫人》因取材于巴尔扎克的失恋经历通常被认定为反映作家厌女倾向的代表作,其社会政治批判价值仍有待从性别研究的角度深入挖掘。公爵夫人利用风雅魅力逗引前帝国将军蒙里沃的同时又捍卫贞洁的做法,隐喻了复辟贵族与资产阶级的无效联盟。二人在女性空间闺房中就婚姻制度和世俗化运动展开论辩,喻示了后革命时代新旧政治力量无法共存的永恒态势。女性身体在密室中经历了东方能量的锤炼,受虐后的情感转向隐喻了资产阶级对贵族阶层的审判和理想化改造。遭受贬低的女性身体影射了断头王后的悲剧命运,象征共和派急欲消灭的女性化国家形象。作家在以厌女为表征的女性身体书写中,实现了对法国革命暴力和现时政治体系的反思。

    2025年05期 No.316 1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下载次数:95 ]
  • 三岛由纪夫的纽约剧场体验与跨文化戏剧创作策略

    郭雪妮;

    对三岛由纪夫而言,剧场与书斋构成其思想的两端。以三岛由纪夫在纽约剧场的体验为横轴,以《近代能乐集》的英文版改编及纽约上演经过为纵轴,结合基恩对《近代能乐集》的翻译与评论,可以立体地考察三岛由纪夫在跨文化戏剧创作中对“古典之再生”这一问题的思考。整体来看,三岛由纪夫对古典戏剧的“再生”在两条相反的轨道上进行:一是将日本古典能乐的象征性精神置入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形式中;二是将西方古典戏剧的情节搬至日本歌舞伎舞台。三岛由纪夫以美国为参照点,提出日本古典戏剧的精髓在于表现“不存在之美”,这种以文明互鉴的视角理解东西方戏剧之异同的方法,为世界戏剧文学创作与批评提供了理论借鉴。

    2025年05期 No.316 2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1K]
    [下载次数:46 ]
  • 日本左翼文化运动“文化集体村”及其文学实践

    徐嘉熠;

    “文化集体村”运动被誉为日本“战后文化集体运动最高点”。它既是一种左翼行动方式,又是二战后重要的文学创作场域。本文通过追溯日语“文化集体”概念的历史,阐明将该运动首次翻译为“文化集体村”运动的合理性,进而考察该运动的时代背景、杂志《文化集体村》的创刊理念、文学实践及其影响。“文化集体村”运动不仅提供了思考作者、读者、文学之间互动关系并重新认识日本文学史的契机,培养出许多为社会底层发声的日本作家,还集中展现了劳动人民书写自身历史、创造文化的能动性。

    2025年05期 No.316 4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3K]
    [下载次数:23 ]
  • 寻找“美洲表述”:卡彭铁尔的美洲巴洛克与神奇现实

    谷佳维;

    作为在文学领域实践“美洲表述”的第一人,卡彭铁尔吹响了颠覆西方中心主义美洲叙事的号角,破除了美洲长期以来“被发现”“被表述”的地位。他首先确认了西语美洲作为“差异中的共同体”向世界发出自己声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实践“美洲表述”的恰切文体,即“美洲巴洛克”与“神奇现实”,由此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将拉丁美洲文学推向高峰。卡彭铁尔的美洲表述启发了当代拉美作家以文学塑造美洲的理念,对于思考如何在新的世界文化格局中重塑全球化话语、建设多元开放且包容的世界具有积极意义。

    2025年05期 No.316 5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45 ]
  • 论里尔克的“贫穷书写”

    陈芸;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曾长期关注贫穷和穷人问题,并在早期作品《时辰之书》和《马尔特手记》中多次表达对穷人的赞美与同情,也因此声名鹊起。然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里尔克最经典的诗句“贫穷是发自内心的伟大光泽”却引发众多左翼作家、评论家的不满,认为他不知民间疾苦,有意美化贫穷,使他的名誉一度受损。到了40年代中叶,在海德格尔发表《诗人何为?》演讲之后,里尔克又成为“贫困时代的诗人”。对于“贫穷书写”的探问,对里尔克而言,不仅是经济和政治问题,也是哲学问题。

    2025年05期 No.316 6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下载次数:40 ]
  • 阿米塔夫·高希《枪岛》中的印度洋书写与印度的全球南方想象

    何宁;

    印度裔英语作家阿米塔夫·高希的《枪岛》表达了对跨印度洋移民、气候变化和解构西方现代性话语等议题的思考,但这些议题背后反映出的全球南方想象一直未得到关注。本文认为,《枪岛》的印度洋书写通过跨越历史与现在、人与非人、西方与非西方边界的空间塑造,和多元主体共同面临危机的集体性叙述视角,构建了从地方书写走向全球视野的转换机制,呈现出以人与世界的亲密联结为核心的全球南方想象,为理解被狭隘现代性和全球化话语所遮蔽的人类世危机提供了窗口,并呼吁读者形成尊重差异、面向未来、寻求全球新秩序的行动共识;但也应认识到这一想象在理念、价值观和实践上仍存在脆弱性和内在矛盾。

    2025年05期 No.316 7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下载次数:64 ]

理论

  • 里法泰尔论文学阅读过程中的互文性机制

    秦海鹰;

    在20世纪60至80年代西方互文性理论的多种形态中,迈克尔·里法泰尔的诗歌符号学是一种介于文本中心论和读者反应论之间的文学阅读理论。他从自己早期的结构文体学转向诗歌符号学,提出了“线性阅读”和“文学阅读”的区别,试图为文学阅读中的意义生产机制建立一种符号学模型和分析解码方法,而互文性则是促成这一转折的关键,不仅成为他用以定义文学作品“独一性”的核心概念,也成为他细读文学经典的个人路径。这种自成一体的文学阅读理论尤其体现在他设想的互文三角阐释模型中。

    2025年05期 No.316 8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下载次数:38 ]

西方文论关键词

  • 处所意识

    方英;

    “处所意识”是欧美文学空间研究领军学者罗伯特·塔利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主体对空间的关切,其内核是存在焦虑的空间性呈现。塔利将此看作人之存在的基本特征和持续状态,以及主体的绘图欲望和绘图实践的心理动因。这是塔利空间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与其他几个概念一同构成其空间批评话语体系的基础。处所意识,以及塔利的空间批评,是西方空间批评谱系中的重要成果,且深受存在主义、人文地理学、马克思主义等多学科、多流派理论的影响,为文学研究开拓了新领域,已成为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2025年05期 No.316 10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下载次数:114 ]
  • 生态帝国主义

    陈茂林;

    “生态帝国主义”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攫取利润,实现经济、政治、文化霸权而掠夺和破坏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并转嫁生态危机的行径,具有侵略、扩张、逐利、增殖、霸权等本性,是全球生态危机语境下帝国主义新的表现形式,包括了生态逻辑及政治经济逻辑和文化逻辑。生态帝国主义概念具有巨大理论发展与阐释空间,成为环境公正生态批评流派的关键词,为生态文学创作与批评提供思想资源,为后发国家防范生态殖民、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启迪。

    2025年05期 No.316 11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下载次数:112 ]

文化研究:韩江研究

  • 韩江《素食者》的阈限书写

    胥维维;

    本文运用社会文化研究、女性主义研究和植物生命研究的相关理论,阐释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的《素食者》的阈限书写。小说超越二元对立逻辑,呈现出非此非彼、模棱两可的阈限特征。主人公英惠对肉食的拒绝不只是对阈限食物的厌恶,更是对通过规训女性以维护社会规范的父权制的反抗;她对动物所受苦难的移情,暴露了人类中心主义下被自然化的权力动态,为性态化的、跨物种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伦理启发;她向植物存在的转变,象征着支撑我们世界观的人与动物、植物间区别的瓦解。但是,英惠身体越界的阈限体验以过渡为永久状态,生发出一种悬而未决的不确定性,这敦促我们立足差异和互动,反思人类文化传统中的暴力和压迫,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2025年05期 No.316 127-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235 ]
  • 《丽水的爱情》中伊卡洛斯型人物的“重复”与韩江小说的伦理底色

    马春玉;

    本文借用德勒兹的“重复”概念考察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丽水的爱情》(1995),旨在揭示韩江小说的创作起点与伦理指向。该作品集反复出现朝着悲剧命运前行的伊卡洛斯型人物,他们在同源性暴力之下,尽显几近窒息的无力感。与此同时,作家聚焦于个体的伤痛,关注生命的不可替代性,并通过刻画成对人物,强化人物间的情感联系,探索选择与重复的伦理价值,以及悲剧人物携手同行走出宿命的可能性。韩江小说的伦理底色正在于以个体生命和个体间的连接为基石,倡导生命力的价值。

    2025年05期 No.316 138-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38 ]
  • 论韩江小说中的生态叙事

    王梦潇;

    韩江的小说不仅再现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物种迫害等生态问题,还借环境非正义及个体的商品化和工具化,揭示了人类弱者和自然共同承受的结构性暴力。在交叉性的权力矩阵中,非人类生命被推向最底层,折射出人类精神的集体病变。亲近自然、素食选择和植物化是韩江为弱势群体寻得的破解之道。其中,向“更弱者”植物生成的策略解构了物种歧视,并与素食选择共同映射出人类弱者对内在暴力性的自省。然而,基于共情的生态关怀仍困于自我中心的认知窠臼。在吸纳并超越佛教与萨满教思想的基础上,韩江借助变形叙事,象征性地呈现出生命在流转与交互中的游牧状态,从而消解了恒定的“自我”,促使人类基于集体身份,以系统性思维重审人与自然的关系。

    2025年05期 No.316 14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106 ]
  • 韩江作品中的日常暴力书写论析

    田晓萌;

    暴力书写是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韩江创作中的重要主题,也是理解其作品肌理的关键。本文以日常暴力书写切入韩江的创作,通过揭示其作品中素食主义、植物化与性别暴力之间的象征性互动,自然向往与城市现代化暴力间的辩证张力,以及作家策略性地在语言暴力中呼唤身体直觉的吁请,来解析作家对日常生活中隐性暴力的揭示与批判,探察其作品中俯拾即是的植物化情结和纤柔冷峻交织的美学气质,尝试抵达韩江文学与精神世界的核心。

    2025年05期 No.316 160-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91 ]
  • 生命写作与韩江《不做告别》对历史记忆的再语境化

    王慧;

    长篇小说《不做告别》是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最新创作的以韩国济州“四三”事件为背景的历史题材小说。小说的叙事焦点并未放在历史的真实再现上,而是主要探讨了个体如何记忆和面对历史的问题。本文认为该作品对历史记忆采用了再语境化策略,主要从当下语境、个人语境和伦理语境三个方面描画了当下主体记忆历史的困境,以及记忆实践与记忆传递路径,并通过跨界事件的联系性和基于痛感的生命写作赋予了历史事件普适性意义和共时性价值。

    2025年05期 No.316 171-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68 ]

书评

  • “思念是一种病”:评《怀旧:一种危险情感的历史》

    王晓歌;

    阿诺德-福斯特的情感史新著《怀旧:一种危险情感的历史》重现了文学中的常见情感“怀旧”从17世纪末至今的演变,揭示其如何从一种可致死的疾病,到对身心功能略有影响的“良性”情感,再到如今具有疗愈功能的心理处方的转变过程。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与跨学科研究方法,论证了怀旧不仅具有大众印象中的危险性,还蕴含着积极的修复作用,进而解释了为何它常被作为工具广泛应用于政治学、商学、新闻传播学等多个领域。这项研究弥合了既往怀旧史中生理基础与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割裂,同时为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但关于论证案例的选择偏向性、怀旧与乡愁的区分、怀旧时间维度出现的阐释,以及怀旧情感表达的全球化阶级关系,仍存在研究空间。

    2025年05期 No.316 180-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下载次数:95 ]
  • 下载本期数据